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17-11-07 10:23

  荆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通过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和农业养殖业污染源控制、实施生态补水工程以及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开展水体全面整治等措施,我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有了较大起色。根据今年一季度监测显示,2015年确定的7个黑臭水体中,除南护城河、荆襄内河外,其他5个水体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但是整治黑臭水体任务依然严峻,实现黑臭水体根本治理还必须下决心解决好一些突出问题。

  按照市委、市政府整治黑臭水体的要求,聚焦群众关注的问题,2017年8月2日至3日,市政协组织召开了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咨政协商会议。会议通过现场调研、收集各方意见,听取市住建委、水利局、农业局、环保局等部门和荆州区、沙市区政府以及荆州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等形式,详细了解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现状和整治工作情况。与会的市政协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政协“三员”(特约民主监督员、特约民主咨政员、特约民情观察员)代表共同分析了黑臭水体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对下一步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政协主席王守卫和市政府副市长傅志峰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安排意见。活动由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军带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现将加强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建议汇报如下:

  一、主要问题

  (一)工程项目建设缺乏系统谋划。虽然我市每年都实施了一些污水治理、环境整治项目,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老城区尚有11.5平方公里雨污合流、几个新区污水尚未接入、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缺失等,单靠建设一些零星工程很难完成黑臭水体整治目标任务,难以达到全面消除水体黑臭现象。

  (二)在建拟建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国家硬性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必须控制在10%以内,要在3年左右时间内完成这个目标,任务相当艰巨。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扩建、河湖渠治理等大批项目还未实施。目前正开工建设的项目少,已确定建设的项目由于征地拆迁慢、资金未到位等原因一拖几年迟迟不能开工,城市建设年度计划完成率不高。如荆州高新区污水连接城南污水处理厂的荆李路管网、南护城河截污干管等未能如期完成,致使片区污水不能收集,直接排入水体。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近年来,市政府逐年增加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但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市直融资渠道主要靠市城投公司,在项目策划和安排上受到一些限制。各区和功能区建设只规划建设区内设施,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衔接项目没有同步实施,致使新区污水迟迟不能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四)生态补水调度机制尚待完善。城区4项生态补水工程已经建成,但由于水资源调度、补水线上闸阀设施落后、相关部门协调不够畅通等原因,未能达到好的效果。如2016年全年,只有70天实现了通过引江济汉渠向护城河补水,常态化补水尚未形成。

  二、工作建议

  黑臭水体整治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荆州发展需要,更是市民的期盼。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以非常的手段、强硬的措施、充分的保障来开展整治工作。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治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靠几个部门很难完成,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全面统一指挥。要明确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各个区的责任,制定目标和任务,倒排各项工作的具体完成时间节点。要建立考核机制、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任务落实。要加强市区联动和部门协作,杜绝相互推诿,相互扯皮。

  (二)统筹规划,策划大项目。改变补丁式的修复办法,高起点、高规格,一次性规划到位。整治工作要实行城区一盘棋,建成区和功能区通盘考虑,不留死角。要更新观念,根据有关涉水规划,按照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采用PPP模式统筹打包相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市有关部门已经启动这项工作,要抓紧实施,尽早开工建设。各区也要对辖区内黑臭水体进一步排查,制定彻底治理方案,统一实施。

  (三)确保整治资金落实。要统筹协调,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要优先安排黑臭水体整治进入PPP项目库。要积极争取中央对长江大保护项目的支持,争取其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支持,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多方争取补助和融资资金,确保整治项目资金有保障,能顺利实施。

  (四)加快项目建设推进速度。市政府要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和调度,全力推进项目进程,争取两年建设到位。对已经计划和正在实施的涉及黑臭水体治理的项目,按照建设时段,倒排工期,限时完成。特别是要加快征地拆迁步伐,进一步优化审批环节,不能因前期工作影响项目建设。纳入各级城市建设计划的项目,要实行严格考核,确保项目如期建设完工。

  (五)生态补水常态化,精准调度到位。城区主要水体均无天然源头,水体净化能力弱,已开通的4条生态补水线路十分重要,应尽快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常态化补水。由市政府主导,协调有关部门与省南水北调局对接,尽快制定水资源生态调度方案,确保有水可调。加快完善生态补水线路设施改造,逐步做到智能控制、精确调度。建立生态补水工作制度,市直相关部门要做到精准对接。

  (六)积极争取调整部分河流水质规划类别。目前荆沙河、护城河水质规划类别为Ⅲ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两条河流承担更多的是污水排放渠道功能,而且没有天然源头,全部靠补水,应积极向上申请,将其类别调整为Ⅴ类更为合理。

  (七)加快畜禽养殖场关停转迁。中心城区还有150个畜禽养殖场(专业户)关停转迁没有完成,要统筹推进,按时关迁。要做好统一规划畜禽养殖小区,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污染治理奖补机制,加大对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的扶持力度。

  (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无反弹。黑臭水体治理只是一方面,日常管理更为重要。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真正落实河湖长制,避免时而达标时而超标情况。要落实水体养护经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管,严格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将城区主要水体水质监测纳入日常监督性监测范围。各水体必须做到水面无浮泥、无漂浮物,岸坡整洁、无垃圾、无杂草。新区开发、新项目建设要做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坚决杜绝污水直排现象。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