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社情民意
关于尽快将荆州区更名为江陵区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17-11-07 10:29

  荆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提出:

  江陵起源于战国时期,“因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千年古县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江陵是古代长江中游政治、经济的中心。江陵的城市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至汉朝起,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荆州”专称江陵。五代十国以前,中原王朝统治中心在豫陕之间,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汉,襟带江湖,指臂吴粤,是中原沟通岭南的要冲,号为“东南重镇”。而长江中下游政权更是有十个在此建都或一度建都,其中楚是定都于“郢”长达411年的大国强国,南朝时期的齐、梁都拥有中国南部半壁江山,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平也繁盛一时,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较高,仅次于“七大古都”,是荆楚名都。唐代设江陵县为荆州治,是当时中国南方重镇,唐肃宗曾在公元760年、762年两度设为南都江陵府,是唐代五都之一。宋设江陵府。明清置荆州府。

  江陵(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纪南城古遗址闻名天下;荆州古城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八岭山古墓群现封土堆尚存楚庄王墓等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余座。与之相生相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现有10大门类、559个项目,先秦“鼓笙歌”、南朝“西曲”、晚明“荆河戏”等“荆韵”绵延至今,髹漆、木雕、丝织、刺绣、青铜等“楚艺”传承千年。唐朝诗仙李白一曲《下江陵》、诗圣杜甫一曲《望江陵》,使江陵美名载誉海内外,“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海内外华人无人不晓的名句。

  江陵以其地形地貌得名,具有独特性;江陵(荆州)被国务院认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要件,即纪南城古遗址、荆州古城垣、八岭山古墓群,均坐落在现荆州区境内,具有唯一性;江陵地名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楚文化、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县制起源地之一,具有历史性;江陵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传说故事,所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现存于荆州区的广大地区,具有地域性。江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符号。

  公元1994年,由于湖北省政府作出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的行政区划调整,成立荆沙市,为保留荆州、沙市、江陵三个地名,将江陵县一分为三,成立三区。西部将江陵县城中心的主体部分改江陵县为荆沙市荆州区;中部将部分乡镇并入到沙市市,成立荆沙市沙市区;东部以郝穴镇为中心成立新区,将江陵地名移至郝穴,定名为荆沙市江陵区。

  新成立的荆沙市,地名没有文化根基,既不能代表荆州,也不能代表沙市,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公元1996年,湖北省政府颁布通知,宣布撤销“荆沙”名称,恢复了“荆州”地名。荆州市“三区”随之分别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区、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市江陵区。这一次更名只是更正了荆州市级地名,但对区级地名未能随之更正,导致荆州市区同名(既有荆州市、又有荆州区),江陵错位郝穴。公元1998年,新成立的江陵区撤区设县,成立了新的江陵县,县治郝穴镇。

  地名是重要的公共信息和文化载体,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我们本着“敬畏文化、敬畏历史”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尽快将荆州区更名为江陵区。随着“荆沙”名称的撤销,“荆州”市级地名的恢复,江陵地名也应随之恢复。在全国范围内,市区同名的极为罕见。要按照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要求,尽快将荆州区更名为江陵区,纠正历史错位,还原历史本源,解决荆州市区同名的问题,以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尽快将江陵县更名为郝穴区。江陵有其独特性、唯一性、历史性、地域性的特点。新的江陵不具备江陵元素和文化内涵,不能代表江陵,也代表不了江陵,这既对荆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传承带来不利影响,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应更名为郝穴。从建设荆州大城市的要求出发,还原荆州市的三区格局,将新江陵县改县设区,定名为郝穴区。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