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1-02-26 15:29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九三学社荆州市委员会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4.5万个,网络带动农户9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5%,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瓜果菜、畜禽、水产、林纸等七大加工产业体系。全市有493家规上企业,7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8家省级龙头企业;休闲农业示范点38家(省级17家、市级21家)。今年前10个月全市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加工总产值709.99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65.74%,主营业务收入588.31亿元,利润总额23.02亿元,同比增长2.95%,税收13.26亿元,同比增长6.42%。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800亿元。全市立足山水林田湖自然特点和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围绕优势农产品做实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发展。绿色高效模式不断推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辐射扩散能力不强,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待深化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省有一定的地位,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横向一体化上,一方面是因没有规模化,导致的难以标准化、产业化,资源要素配置低效率,成本难以下降,品质难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贪大求洋,盲目追求上规模、上档次,资金、市场难以为继导致经营困境;在纵向一体化上,整合度不够,处于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形成阶段,产业扩散和地区间更深层次的分工阶段尚未形成,导致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够,多元化发展不足,科技含量低,特点亮点不明显。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文化等遍地开花,但特色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深化的不足,导致农业产业缺乏主线,百花齐放,每朵花都香,但却都不够绚丽。

(二)农业品牌战略定位不清,与优势产业生长点衔接不足,建设及推广滞后

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存在重生产加工,轻市场开拓及品牌建设等长期发展问题,全市农业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品牌多而杂,众多特色农产品泯然众人,鲜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和品牌脱颖而出;政府层面,以“荆州味道”为代表的公共品牌打造及整合过程中,对农业品牌的战略定位与市场定位不足,将品牌产权归属个人,未能清晰界定公共品牌的公有属性,极大影响整合力度及带动效应。

(三)环境及平台建设缺乏温度,认知及技术亟需提升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针对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资源约束,因配套公共服务弱化,在促进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供给、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有限。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就业,劳动力素质和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企业员工年龄偏大;二是涉农投融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投资短期资金用量大,回报期较长,资金回笼相对缓慢,占用时间长,但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未根本改观;三是营商环境需提升。重外出招商,轻本土企业扶持;重“口号式”承诺,轻“客户思维”的担当现象会严重挫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壤;四是农业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突出。未按行业细分设置各分会,监管、导向不明;四是政府各部门信息不互通,沟通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导致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撒成了胡椒面,项目申报手续繁杂,立项及评估成本高。五是对涉农企业的风险保障机制弱,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未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对接,形成从养殖、种植到仓储全覆盖的风险防范的保险定制项目,导致企业在规模化扩张中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企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缓慢。

三、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凝神聚气,深挖长处,用系统化思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

纵观我市目前产业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农业始终是压舱石,虽有短板,缺孕育着无限的潜能,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要深刻了解我市农业产业现状,立足资源禀赋,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同时加强环境建设,调结构,转动能,改进工作方式,用系统化思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补短板的同时把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做到卓尔不群。

(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集群

须整合特色资源,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大力发展冷藏业、冷链物流业和相关服务行业,完成 “生产—加工—销售”整个链条的紧密衔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及农业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推进供应链贯通,完善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把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托河、湖、园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发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参与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壮大发展农业新业态。要精准定位,将产业园区巩固为集聚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集群,提高产品附加值。按照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要求,重点打造监利小龙虾、洪湖大闸蟹、江陵油料加工、公安葡萄、松滋猕猴桃、松滋鸡、香樟鸡等产业集群。

(三)创建农业名特优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通过农业标准化运作创建名特优品牌,坚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与名特优品牌建设 “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路径,制定农业品牌的战略定位与市场定位,通过名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团队建设、农业产业化组织管理创新与整合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有序运行,优先建成一批强势特色农业品牌与优势产业生长点并循序发展。推进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区建设,培育构建循环利用模式,如以“稻-虾”为主的“双水双绿”稻田种养模式,将其转化为“双水”产品的市场价值。充分挖掘虾稻、果菜、水产、畜禽等特色产品和拳头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设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落地精细化控制和管理。加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如小龙虾、小胡鸭、大闸蟹、鱼糕、松滋鸡、三湖黄桃、公安牛肉、笔架山鱼肚、江陵金菊、洪湖莲子、洈水大白刁、公安葡萄等;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打造“荆州味道”公共品牌航空母舰。不断开创品牌创建新模式,打造“农产品+旅游商品”模式,实现农旅全面对接。

(四)整合要素,优化环境,创新平台

首先整合资源服务要素,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汇聚与优化配置,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引导工商企业、外资、民间资本等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创新服务方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建立金融部门与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互通体系;以财政支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尽可能减少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发挥财政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领域的杠杆积极作用,提高财政支农效能;同时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等结合办法,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农业信用体系和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其次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在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利用淘宝、京东等知名平台大力普及和发展农村电商,鼓励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下乡,开展农商互联,支持对接电商平台、供销平台,参与“互联网+社村共建”建设,打造以电商为核心的新供应链,构建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发展“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的口碑营销;借助自媒体进行创意营销,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等。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