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1-02-26 15:3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民盟荆州市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为乡村振兴的“质变”吹响了有力号角,按照荆州市委提出的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的目标,如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深度融合,打造江汉平原节点城市发展之“芯”和城郊型乡村振兴之“范”,实现荆州高质量发展和加快追赶超越,值得深入研究和谋划。

一、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意义

(一)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路径选择。对标其它先进区域,荆州市域内城区与乡村的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难、福利保障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需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融合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坚持农村优先发展,资源和要素向农村倾斜,为荆州乡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都市城郊农业,实施乡村振兴、促进融合发展,将激活城郊乡村的内生动力,培育发展新的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给荆州发展带来新的红利。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荆州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质效,有利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推荆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近年来荆州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多,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对标省内先进区域,荆州市各县市区农民职业化、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产业化层级偏低,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县市区示范村、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但部分村庄建设无序发展,乡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乡民环保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少数乡村“脏、乱、差”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偏远村组人居环境较差,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差距。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不够。受整体教育程度偏低的制约,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乡民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一些群众集体意识淡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缺乏乡贤好人、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群众对文化下乡的情趣不浓,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发挥不够,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村风民俗、村规民约等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和手段。

(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鼓励人才下乡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乡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富余劳动力缺失,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部分乡民技能素质相对低下,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复合型人才奇缺,对电子商务、网店微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认识不足,抑制了乡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三、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强化市级层面规划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各区农业示范园建设,培育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实施农旅融合,深度挖掘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康疗养生的配套旅游价值,打造一批聚“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是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拉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为荆州乡村一日游提供“带得走”的特色农产品。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业态并举、多元化发展、多极点增长。三是实施品牌营造,提升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质效。按照《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整合提升现有公共和个体品牌,深入挖掘荆州农产品品牌内涵。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拓宽品牌宣介渠道,推动荆州优质农产品进商超、进餐企、进社区,提升荆州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聚焦生态宜居,做好生态环境治理。一是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短板,大力推行分类收集、就地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办法,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行。探索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的“受益者付费”制度,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二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作物栽培方式,发展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分类推进秸秆深翻、免耕、堆沤还田等技术规程,推广青黄贮饲料、成型燃料生产,构建以肥料化为主,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为补充的秸秆多途径利用格局,避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三是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荆州城乡“四网”互联互通,构筑乡村通达路网,完善乡村循环水网,优化乡村清洁能源网,建设乡村智能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真正建设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三)紧扣乡风文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推广乡贤说事。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村民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通过“道德讲堂”“十星级文明户”等载体,弘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幼、敬业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本土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农耕文化、关公文化、岑参文化、三袁文化、民俗文化等一批荆楚优秀文化,弘扬好荆河戏、挑担围鼓、金箔刻镂技艺、瓷器钻刻技艺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优秀技艺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以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为载体,举办贴近群众生活的讲座,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职业素质培训,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四)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强化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党管农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肩负起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二是开展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建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倡导祖训家教,激励孝老护幼,弘扬正能量。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乡村居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行为自觉。三是强化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村霸”“宗族恶势力”,加快平安乡村建设,让乡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幸福。

(五)实施人才强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民创业就业能力,搭建创业平台,完善扶持政策,整合创业资源,强化服务扶持创业。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返乡下乡创业,激发返乡务工人员的创新创业激情。大力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建设“智慧创业就业”信息化平台,激活就业创业新形态,推动乡村就业创业蔚然成风。二是建立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组建市级乡村振兴学院,培养村组干部、职业农民等乡土人才。加强乡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拓宽教育与科普服务方式与渠道,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乡村领头人培训。启动淘宝直播村播计划,孵化培养网红新农人,为荆州特色农产品代言。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创造条件,吸引、留住更多的非本土、非乡村人才。创新和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探索城市和农村“两栖”人才,通过引智,真正把荆州广袤的乡村变成希望的田野和向往的家园。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