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关于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1-02-26 15:44

关于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民革荆州市委员会

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湖北省发改委,同意设立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提出了八点意见,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2019年8月湖北省委《关于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相关地区对接,建好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展产业链招商,探索创新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合作模式,加快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

重提建好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根据荆州市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发展的前景和面临的机遇来看,必须重新认识“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多举措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谋划工业振兴战略补短板,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极强的现实可行性。

从现阶段来看,荆州市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设施基本完善;工业基础根基扎实,“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平台初具规模,工业潜力巨大。但在看到优势,坚定信心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经深入调研,发现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承接空间优势不强。荆州地处中部,远离沿海发达地区,不具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紧邻优势;在中部,位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间,荆州不占据明显优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向荆州转移;在省内,处于一主两副之间,政治经济地位、产业基础相较于两副都有较大差距。

二是环境容量指标有限。面临长江大保护的巨大压力,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的任务比其他示范区更重,对承接产业的环保标准和要求更高,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情况下,产业转移企业趋避荆州。

三是交通条件仍需改善。现有铁路营运里程219公里,人均里程偏低。在当前交通体系中分量极重的高铁,荆州仍然是盲区。长江黄金水道荆江段水浅滩多,极大地制约了长江航运发展,导致长江水运便捷优势和成本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虽然近两年建设力度大,但总里程、过江大桥仍然偏少,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较大。

四是园区平台不强。“一城三区、一区多园”配套不完善,环境不够优,特色不鲜明,产城融合问题突出,对全市经济的引领性、支撑性远远不够。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发展不突出,集聚发展程度低,产业同构、项目雷同、服务同质现象较为普遍。

五是开放短板突出。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尚不健全,投资和服务贸易体制创新不够,通关一体化、便利化等改革仍待深化。港区基础设施、监管条件和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多式联运一体化建设相对滞后。对外开放平台申报建设落后于周边地区,没有争取到综合保税区建设,加上提供通关、退税、金融、信用保险、跨境电商等专业服务的外贸平台短缺,配套服务能力不足,对招商外向型企业、外资企业缺乏吸引力。

六是招大商、招外商、招强商不理想。全面开放呈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对外开放整体缺乏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没有全面具体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尤其是全市懂经济、懂外贸、懂招商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党政人才相当缺乏。

七是营商环境不优。尽管荆州“放管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依然存在对项目审批等服务还不到位,前期手续办理环节多、周期长,企业获取土地、资金、劳动力、水资源等要素所需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一些项目迟迟不能落地。

八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不强不优。全市产业结构比为19.4:43.7:36.9,一产偏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最突出的是工业支撑不力,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副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

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基础配套,为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硬支撑

一是继续优化立体交通。将争取南北向高铁早日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推动荆荆铁路复工,争取荆州到常德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加快荆州机场航线商务谈判,确保2020年荆州民用机场建成通航。早日开工建设二广高速荆州城区段改线和洪江高速西延接松滋、北延接武汉项目,将岳宜、潜石、沙公等地方高速与二广、沪渝等国高网进行有效连接,新增一条鄂西南至赣西的东西向便捷通道,形成汉宜高速复线。争取李埠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观音寺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使荆州成为全国铁水联运示范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示范城市,进一步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硬支撑。

二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聚焦“平台载体”这一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全域协同的功能布局。按照“生态优先,产城景高度融合”的工作思路,结合“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进一步做好编制和完善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高水平谋划园区产业发展定位。牢固树立“产城联动、综合配套”的理念,努力推动产业集聚大平台建设从“单一工业制造园区”向“多功能综合性新城区”转变。注重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建设,加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职工宿舍等配套,做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真正把产业集聚大平台建成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加强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确保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尽快组建投融资平台,深入研究运行体制机制,落实平台公司注资前期资金,市场主导,多措并举,规范运作。

三是打开开放通道。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增强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大力度扩规模。积极扩大进出口规模,提高贸易出口附加值,加快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更大力度“走出去”。深度开拓国际市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更大力度“引进来”。以湖北自贸区协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提高贸易、关税、金融等政策开放度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集聚,打造具有高水准的对外开放高端平台,利用自贸区协同区平台引进更多市场主体、培育更多优质企业,提高市场活跃度和产业集聚度。

二、优化营商环境,为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软实力

一是搭建营商环境建设平台。坚持问题导向,搭建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方式,推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制公开制度,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打造环境、建设项目、评判效果,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同缔造。建议设立企业营商环境问题收集平台,将企业诉求与民生诉求分离,建立企业诉求建议分析研判机制,拓宽社会评议和投诉渠道,共同缔造良好的企业营商环境。

二是加强政府诚信度建设。积极创造优良投资环境,严格按照政企合同内容和条款兑现政策,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帮助企业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扶持政策。同时以政策让利清单的形式,让企业家直观的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增强获得感、信任感。

三是打造最高效的服务环境。牢固树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创新服务,实行“项目手续代办制”、重大项目“派单制”,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深入实施“一窗受理、组合审批、集成服务”,统筹推进事项梳理归集、数据共享、标准化建设、事中事后监管等工作,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努力变“企业跑”为“数据跑”“政府跑”。

四是降低企业成本负担。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电力成本、物流成本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组合拳”。

三、强化对上争取,为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加速度

一是申请省政府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境容量指标、能耗指标方面的倾斜与支持,在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争取。

二是争取省发改委出台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具体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扶持政策。鉴于我市产业基础薄弱,恳请省政府在综合配套改革、重大项目布局、保税物流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合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并争取老区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相关国家部委制定重点扶持政策。

四、关键在于自身,为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驱动力

招商引资是增加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力量源泉,必须以虎口夺食、猛虎扑食的劲头,掀起示范区建设作热潮。

一是摸清家底,广布信息。摸排各开发园区的载体、土地、楼宇、工业厂房等详细情况,结合产业的发展方向,梳理在区重点产业企业、关联企业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实施内部对接,利用各种有效的平台和渠道,通过多方式、多途径的对外发布,提供资源信息,吸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适配载体发展的区外企业落户,实现双赢。

二是完善机制,落地为王。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的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成功率和履约率。完善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完善项目跟踪对接机制。对确定有投资意向的重点项目,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市领导、一个专门团队、一跟到底”的方式,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锲而不舍地沟通对接,力争促成信息转意向、意向转签约、签约转落地、落地见效益,提高招商成功率。完善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对成功签约的各类项目,要分门别类精准入园,实现产业集聚特色发展。

三是优化激励,责任导向。按照“月度通报、季度考评、全年考核”推进机制,定期对招商项目分析、研判和跟踪落实,以目标任务倒逼招商引资突破。在执行区级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的基础上,抓住开发区有限公司实体化运作机遇,以“实绩论英雄”为导向,建立市场化招商激励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督查考核力度,定期通报考核情况,尤其是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对考核不达标的,坚决予以“一票否决”。特别是对引进人的考核,重点向符合产业规划的大项目、“高精尖”带动性项目倾斜。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