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关于“十四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1-08-02 15:43

民革荆州市委员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十三五”时期,我市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十二五”期末全市企业增加61家,增幅达52.14%,其中电子行业对工业拉动明显,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后劲。二是产值规模成倍增长。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在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实现产值595.78亿元,同比增长83.41%,是“十二五”期末产值的3.93倍。三是高新技术贡献巨大。全市有高新技术在统企业43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3.34亿元,比工业增速高24.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突破14.84%。凯乐科技、凯乐量子通信、楚源高新科技、华电江陵发电等“四大龙头”高新增加值大幅增长。四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3:37.1:45.6,对比“十二五”期末,一产业下降4.9、二产业下降6.6、三产业增加11.5。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对于产业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而言,问题依然明显。一是规模偏小。全市现有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过百亿的只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其他产业产值均在百亿以下,国家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产值仅为12.4亿元和9.7亿元。二是分布不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中在公安县和荆州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集中于高新区,江陵、公安、石首、监利等还未形成规模,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在一些县市区过于集中,而在另一些区域则为空白。三是统计滞后。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企业尚在认定中,且2018年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统计现有细分领域产业名类未能实现统一,相关企业认定核准存在一定困难。

为加快“十四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提升战略定位

一要提高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是实现弯道超越和逆势提速的必然途径。要将其放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位置,从社会层面广泛深入宣传引导,切实加强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知,在全市上下形成强大共识和合力。二要完善规划。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主动融入国家和省级战略,逐步形成“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园区+一批企业”的发展格局,以企业主体支撑起产业发展。三要完善政策。我市2011年出台的《若干意见》,时间已跨越两个五年规划。在此期间,国家和省级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我们要针对自身特点和不足,明确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路径,尽快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力度、补短板、强措施。四要高位推动。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抽调精英、形成专班,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层次推进、高水平保障,围绕打造“双千亿”园区、“双百亿”产业目标,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产业生态,更加注重大数据、智能化、数字经济的发展,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初创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提升发展实力。

二、打造集聚平台

一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2020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我市要利用好这一契机,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全力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二是打造智力支撑平台。结合荆州实际,成立新经济研究院,积极对接国内新经济发展高地,汇聚投融资机构、战略咨询服务机构、平台龙头企业等开展专题培训、成果对接、资本对接等合作。以研究院为依托,针对荆州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认真研究对应措施,提供配套专业服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置新经济领域相关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大力引进人才。三是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以科技创新和制造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抓住我市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契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领域,加快发展5G、信息终端等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聚焦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娱乐、新媒体等产业;依托人才流、物资流、知识流等要素资源的流动聚合,发展零门槛、依赖型、平台化的经济新业态;聚焦生产服务、流通服务、消费服务等模式创新,加快共享经济的发展。

三、助力产业升级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助推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深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存量变革,完善工业技改项目储备库、建设库,做实“千企千亿”技改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谋划推进绿色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印染服装等产业链发展。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布局“芯屏端网”,建设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培育光通信、量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制造+服务新模式。突破性抓好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互联网+服务业”行动,加快发展商贸服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新业态。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