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民盟荆州市委员会 | 发布时间:2022-06-06 16:22

民盟荆州市委员会

十三五”以来,全市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持续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可观,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还不足,农业产业发展集约化有待提高,整体产值还有提升空间,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精深加工产品有限,农产品品牌还不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尚未形成优良的产业链条。二是发展背景环境不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虽然在点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整体上而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村垃圾处理不到位、粪污及农业生产垃圾处置水平有提升,农村物流不够发达,整体环境仍有改善空间,缺乏对在外人才和产业的吸引力。三是产业发展人才比较缺乏,农村地区人员老龄化和青壮年人员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三留守”人员比较多。应勇书记在荆州调研时曾强调,要找准“三农”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因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建立高效精干的管理队伍,奠定产业发展人才基础

(一)做好干部队伍建设。脱贫攻坚工作锻炼了一批有经验、懂政策、知民情的干部,要发挥扶贫攻坚干部优势,坚持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在严格落实脱贫地区“四个不摘”要求基础上,合理调整选派范围,优化驻村力量,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政策和技术培训,拓展工作内容,逐步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作为重点,加大选派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党的领导,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成员特别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乡村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建立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健全完善乡土人才库和村“两委”后备干部库,继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

(二)做好人才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重点强化乡村教育和医疗保障,解决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后顾之忧。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对口支援乡村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和“千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计划。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

(三)做好农业产业高水平人才引进。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特聘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和重用力度,在工作安排、待遇、日常管理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用制度保障人才发展。搭建农业产业人才平台,积极走出去,广泛收集、整理、筛选国家、省部级各类人才(院士、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和科研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项),共建共创试验示范基地,聚集各行各业专家和成果,为我荆州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所用。建立专项科研项目和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区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新增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奖励。支持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支持在荆州的高校和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根据荆州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合作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给予适当补贴。

二、营造产业发展机遇,奠定产业发展政策基础

(一)促进产业帮扶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特别是弱劳力、半劳力;延续支持扶贫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实施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费补贴,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鼓励支持就业创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支持脱贫人口灵活就业,给予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社会保险补贴等支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引进优良新品种,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建设成果。实施消费帮扶行动,持续发挥政府采购、工会组织采购等示范引导作用,推动脱贫地区农副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商场、进超市、进酒店、进军队。

(二)促进制约发展因素改革。破除农村二三产业非农用地障碍,降低准入门槛。下放对农村二三产业重点领域农用地转工业用地审批权,减少审批环节,降低非农用地交易成本。在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时,向农村二三产业倾斜,优先考虑畜禽养殖基地、加工厂房、餐饮、仓存等建设用地。推进涉农金融改革和创新,激发投资积极性。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设立以政府股权为主的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或贷款担保公司,吸引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民间资本、个人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和使用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销售、品牌建设等领域。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步伐。推行“农业+”加工流通,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订单农业等业态,实现“顺向”融合;推行“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实现“横向”融合;推进“农业+”信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实现“逆向”融合。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模式。推行“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模式,打通融合结点。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打造农业品牌效应,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重点打造“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提高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积极培植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逐步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区域品牌下打造升级一批现有品牌,培育孵化一批新兴品牌。加强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在设施、栽培、深度加工、工厂化养殖、储藏运输、保鲜保活、设计包装上进行新的突破,提高产品的品位档次,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农产品的推广。通过电商、抖音短视频、融媒体中心等平台,提高传播效率。

(四)促进新兴技术应用推广。继续支持新兴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产业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高科技企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新型商业模式在产业融合中的应用。深入推进落实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对培育产业融合发展多元主体的支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五)促进村集体经济水平提升。稳妥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债权清收和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实现全市村级负债10万元以下的村2021年底实现债务清零,负债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村2023年底前实现债务清零目标。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整合资金投入方向,开发闲置资产资源,清理村级问题合同,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力争到2025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村占比达到80%以上。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模式。

三、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奠定产业发展环境基础

(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口子镇,将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扭在一起抓,全方位、大力度推进“三美”建设,规范建设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建成一批宜居宜业美丽城镇。有序引导农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转移城镇落户,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二)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改旱厕、清沟渠、植满绿、保畅通、改习惯、成常态”的总体要求,以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农村改厕作为乡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强化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工作,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从生活垃圾产生到终端处理全过程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链条式管理体系。大力开展新一轮农村改厕计划,逐步实现全市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持续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水源置换,坚持开展水质监测,公示监测信息,加强联合执法,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建立村庄“清洁日”制度,集镇由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划定责任区域开展环境整治,农村片区由村居逐月划定区域段面或突出不同时期的重点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发动引领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各级卫生乡镇创建。

(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应用标准地膜,不断提高农用残膜回收率。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农药化肥施用量保持零增长。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建立农业投入品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严格农药售前备案。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责任机制,推行农药经营者为回收主体,全面开展押金制、有偿回收、补贴代储回收试点等措施。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对设施未达标的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认真做好台账管理。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