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信息来源:农工党荆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22-07-06 08:32

农工党荆州市委员会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在推进品牌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业品牌化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业商标594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59件,“二品一标”用标单位165家,有效使用标志的产品272个,“1+3+N”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格局逐渐确立,白云边、洪湖莲藕、监利小龙虾、松滋鸡等一批企业、区域和产品品牌正日益叫响。但从总体上看,荆州作为全国农业大市,品牌数量和影响力与农业地位不相匹配,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建议围绕五个方面统筹抓好品牌农业建设。

一、抓产业升级。只有做强产业链条、升级产业水平,品牌建设才有基础,才不是空中楼阁。一是精准对接产业。日前,湖北省明确茶叶、优质稻米、菜籽油、小龙虾、柑橘、蔬菜、中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9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并成立专家团队和工作专班,绘制产业图谱,制定详细实施方案,荆州必须精准有效对接,融入省级产业链,才能做到优势产业大升级、传统产业不掉队,潜力产业有方向。二是精心谋划布局。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荆州各县市区门类多,但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建议由市级统筹规划,并结合各地实际,围绕平原湖区重点发展什么、丘陵重点发展什么、山区重点发展什么,找准自身定位,明确产业布局,扩大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在市场有话语权的产业。三是做强优势产业。荆州是全国优质稻、油菜籽、生猪、淡水产品的重要产区,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优势,按照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切实抓好优势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四是整合地域资源。可探索创建“母子”品牌模式,创建“荆州味道+企业产品品牌”,建立城市品牌,作为大支撑,建立以“地标”为基础的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总统领;培育一些企业商标类终端消费市场品牌,作为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外延的立足点。

二、抓载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是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一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荆州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5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609家、居全省第三,家庭农场9140家、居全省第一。但部分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在生产中无法对接技术标准、生产管理、品质把控等实施有效的管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作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品牌农业建设的基础。务必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指导、服务和管理,更好发挥其带动小农户、衔接大市场的作用。同时,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种养殖专业大户,给予相应生产要素保障,推动相对分散的土地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基地化、组织化程度。二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荆州现在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家,其中国家级7家,除个别企业具有一定影响力外,普遍偏小偏弱,示范带动有限。必须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提供优质服务,扩大企业影响力。积极引导、支持现有企业整合重组,借鉴北京组建首都农业集团经验,整合供销社、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力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紧盯全国龙头企业,围绕本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龙头,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实现龙头企业与地方发展利益联结。三是规范行业协会组织。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好农业行业协会,在保持量的同时,解决好质的问题。推介有情怀、有公心、有责任感、在企业家群体中有威望的人士担任协会主要负责人,支持协会高效运转,发挥作用。

三、抓产品提质。打造产品品牌必须保障产品质量,以质量赢得品牌。一是推进标准化。通过农资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配送,做到农资产品进货源头可追溯。开展质量安全联合检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实行全领域巡查、全过程监管,对违反质量安全管理的农产品、农户一律纳入“黑名单”。做好全程减肥控药,禁止使用草胺膦、高毒高残农药,打造安全、有机、高产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成果。二是推进科技化。支持引导企业把创新科技作为突破点,探索“政企联动、研发先行”模式,加强农业精深加工的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引领和创造农产品市场消费潮流,让“长久占据消费者心智”的品牌生命力更强劲。三是推进特色化。做足“特”字文章,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化品牌,让品牌成为优质农产品和区域特色产业的代表性符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品种品质细分,对接不同目标市场,满足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

四、抓品牌运营。打响品牌,运营是关键一环。一是挖掘品牌文化。传承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充分利用自身特有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把我市优质的农产品与农村地区青山绿水的好环境、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进行整合,运用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农事体验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与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等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内涵。二是统一品牌设计。按照一链一个荆州市域公用品牌进行规划,确定重点农业品牌,梳理品牌的产品质量、环境评估、技术运用、地理优势、认证情况、产量产值、市场营销、宣传推介、品牌申报、企业运行等基础信息,形成全市农业品牌数据库,进行前景分析测算,规划品牌建设发展方向,从荆州地理特点、产品品质特性和人文资源等方面赋能,遵循“朗朗上口,说一遍就能记住”的原则命名品牌,按照“独特、简洁、易识、可信”的要求开展品牌形象设计,将产业链品牌培育纳入链长制管理。三是强化品牌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农业品牌及品牌农业发展。持续组织我市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加省内外农产品交易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农事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推介活动。鼓励农村电商集中优势品牌农产品,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上,开办荆州品牌农产品旗舰店和特色馆,让荆州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足不出户,即可拥有国际国内大市场。

五、抓服务保障。发展品牌农业,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农业产业投入大,风险大,品牌培育见效更慢,单纯依托区县或者单一市场主体,很难做大做强,市级层面需要围绕中省产业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金,久久为功,才能激发市场主体培育和壮大品牌的积极性。把农业品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有关扶持农业品牌化建设的税收、用水、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帮助和指导农业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加强银企对接,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三是保障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标准构建、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公益性服务队伍,确保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能够落地落实,确保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有力。加强乡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上行、工业产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乡村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