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关于打造中国(荆州)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3-03-13 16:36

民革荆州市委员会


荆州是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带来了难得机遇。加快建设中国(荆州)农产品集散中心顺应大势、正当其时。

一、优势明显

(一)国家政策支持。《“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体系。

(二)农业资源丰富。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91.2亿斤,占全省16.5%、全国6.7‰;油料51.6万吨,占全省14.6%、全国14.3‰,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淡水产品117.9万吨,占全省24.4%、全国3.5%,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

(三)交通物流便利。荆州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正在规划建设“两高速”“两水运”“两机场”“两铁路”。全市拥有冷链经营市场主体94个,冷库392个、66.5万立方米,2021年全市经预冷、冷藏运输、冷链配送等环节的农产品255.6万吨,流通总规模1580万吨,冷链流通率16.2%

(四)市场相对成熟。全市拥有年均交易额过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6个,年均交易量870万吨左右、成交额580亿元左右。其中,两湖市场2021年交易量达830万吨、成交额超过52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五。

(五)平台已经搭建。位于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是华中唯一、全国第三个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已招引社会投资项目17个、总投资243亿元。

二、问题突出

(一)政策支持不够。按照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规划,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和配套贷款。配套贷款上,《农业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意见》(农市发〔20133号)将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纳入贷款支持建设范围,但申报贷款至今未落实。市本级除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优惠政策外,缺乏更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通道建设不快。外部交通上,二广高速绕城段通车时间严重滞后。内部交通上,主要依靠沪渝高速车马阵出口经428省道转318国道,通过太湖大道北延线和复兴大道西延线联通内外。但428省道有5公里狭窄且需下穿桥梁;复兴大道西延线处于半封闭施工状态,已建成的淡水品批发市场和农资农机市场无法开业;因涉及约524亩永久基本农田,太湖大道等6条“断头路”贯通工程推进缓慢。

(三)市场经营不优。流通模式落后,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仍以传统的对手交易为主,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商销售仅占全部销售额的10%左右,两湖市场信息化水平停留在2.0版本,还无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处理,也无法形成称重计价、支付、溯源、管控等多系统集成。管理模式粗放,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鲜有聘用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多数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缺少专业市场管理团队和人才。

(四)产业衔接不紧。产销双方未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生产仍带有盲目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关联松散,“龙头市场+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普及面较小,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没有形成。

(五)缺乏品牌效应。本地农产品流通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精深加工不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少,淡水产品、大米、油菜等方面缺乏辐射带动强、溢价水平高的拳头产品。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配套设施,优先解决生存问题。一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政府支持,加快推动二广高速绕城段改线项目立项,便捷对接绿谷小镇物流园区。二要完善集散中心内部交通网络。建议用近期拟实施的省级以上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形式,将集散中心整体打包申报省级重点项目,将中心内永久基本农田调出。三要加强外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江汉运河码头、保税贸易区、保税仓库区建设,开通荆州高新区“中欧班列”,便于“农产品国际物流交易中心”企业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四要完善其他配套设施。加强集散中心道路管网、通信网络、雨污分流等建设,提高供水、供电能力,建设大型货场及停车场、冷链仓库。

(二)加大招商引资,建设预制菜产业园。结合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战略部署,加大招商力度,力争正大集团落户荆州高新区,建设以荆州鱼糕为特色的水产预制菜产业园,建设“一院三中心”(预制菜产业研究院、供应链服务中心、公共品牌运营中心、智慧冷链物流物流控制中心)产业链。

(三)加大市场培育,提升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全力争取农发行、农业银行等“农字号”金融机构贷款。积极争取电商、物流、冷链、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同城配送等专项资金支持。成立政府专项基金,用于农批项目建设,支持农批企业上市融资。二是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建议系统研究集散中心内项目建设土地税费优惠、人防地下室建设、人才引进政策。三是推动消费模式升级。结合数字城市建设,加快农产品信息化网络平台等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和数字化、智能化紧密结合,打造智慧化农批、数据化农批、金融化农批,逐步形成农产品数字化集散交易中心,构建“买全国、卖全国”采购供应体系。

(四)推进流通体系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打造一批大基地。按照建设大基地的思路,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做优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方式,培育一批粮油种植、特色淡水产品、生猪养殖大基地。强化供需链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农批市场、农业生产企业、基地、园区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和服务契约关系。二是构建一个大体系。加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集散地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节点建设,切实将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农贸市场和社区生鲜超市建设。三是塑造一个金字招牌。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采取“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建方式,推动荆州大米、荆州鱼糕、洪湖莲藕产品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首先推动“莲藕、莲米、莲叶、莲蓬、莲花”为主的产业带在全国打出品牌影响力,持续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四是建立一套标准体系。加大市级支持,在集散中心内部设置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所,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管理,积极推进市级农产品追溯平台与省级、国家平台的有效对接,全力对接中检集团,争取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中心落户。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