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信息来源:民革荆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23-03-22 15:20

民革荆州市委员会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城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全市上下形成高度共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清江、截污、绿岸”三大行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成效。生物种群得到恢复,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入围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6个县市全部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幅分别为11.91%18.38%,超额完成10%的预定目标。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回收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4.2%93.9%90.0%。全市耕地质量整体保持良好,优先保护类耕地达到99.42%。根据不同区域生态保护的要求,划分畜禽和水产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有针对性地采取“关、拆、导”措施。设立禁养区166个,关停转迁规模养殖场299个,减少粪污98.2万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8.7%。在全省率先制定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池塘养殖用水处理面积达到141.9万亩、占比73.2%。大力推广“绿肥——中稻——再生稻”等十多种生态种养模式。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60万亩。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1547.69万亩、覆盖率达95.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822万亩、覆盖率达到50.3%。近年来累计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6.2亿元,以点带面推动污染防治。江陵三湖流域、监利三洲流域及石首秦克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已见成效。松滋、公安、洪湖成功创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滞后。环境污染的隐蔽性、复杂性强,对执法监管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省以下垂改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执法人员身份未能解决、相关经费保障不足,导致人员流失、人才缺乏,制约了工作效能的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执法手段不足、技术装备缺乏,执法监管存在隐患排查不彻底、问题发现不及时、对违法行为打击惩处不严格的现象。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不显、机制不全、技术不足。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多、范围广、体量大,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依然存在,畜禽养殖粪污外泄时有发生,“虾稻连作”等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困难,防治成效距离达标要求仍有差距。二是农业面源污染监管涉及的多方部门缺乏分工合作的协同机制,工作未形成有效合力。三是以新技术推广运用促进减污减排的力度不够,如循环水养殖、“零排放”池塘等模式,由于成本原因仅在个别地方进行示范和试点,支撑作用发挥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学习,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打造思想坚定的执法队伍。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大力吸收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打造业务过硬的执法队伍。加强技术装备配备,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开展执法监管,打造科学高效的执法队伍。推动解决队伍编制和人员身份问题,实现人事相符,打造岗责统一的执法队伍。

(二)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发改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划分职能、强化责任,避免政出多门,发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整体合力。

(三)加强技术攻关,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等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成立污染监测调查的专业机构,为针对性地开展监管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科技支撑,强化“产学研”平台作用,统筹推动防治技术研创和绿色农业投入品转型升级,加大现代植保机械运用,推广种肥同播、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普及,继续探索低投入、高产出的治理模式。

(四)加强源头管控,加大对污染主体特别是规模以下农业体、农民、散养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久久为功致力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分散性强的“面”源头。打破平原区“井田”分割界限,以公司化为主体,大力发展生产要素节约的规模化现代农业,避免分散种养农业带来的面源污染防治难问题。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