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加快特色产业聚集发展 着力推进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3-05-06 14:47

民盟荆州市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再次重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近年来,尽管需要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和疫后经济重振的艰巨任务,全市集中全力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切实推动要素优先向工业园区汇集、资源优先向工业项目配置、政策优先向工业企业倾斜,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结合当前支柱产业整体实力不强、聚集度不高、全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等实际,为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借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投资热点城市”等金字招牌,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市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全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我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为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力量,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强化整体产业承载能力、精准聚焦产业转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如下: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结合我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现状,积极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培育龙头打造优势产业火车头,通过强链补链夯实产业基础,通过打造产业园区壮大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推行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产业园区活力。

1.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尽管荆江牌热水瓶、鸳鸯牌床单等脍炙人口的荆州品牌早已辉煌不再,但工业产品的品牌效应仍然历历在目,我们应该立足高质量发展,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工业领域品牌建设。

一是要引导工业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要加大力度总结各地区、行业和知名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社会氛围。要发挥政策和资源导向作用,将企业品牌作为产品质量和信誉建设的重要评价内容,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

二是要统筹品牌建设规划。要深度结合现代产业体系,针对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品牌优势,鼓励对应的主体企业建立品牌发展规划,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是要加强品牌建设服务和指导。通过组织开展品牌培训等活动,提高企业品牌培育意识和品牌建设能力,鼓励企业实施符合实际的品牌战略,实施品牌经营,培育品牌文化。对品牌培育工作成效显著的区域、行业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给予表彰奖励,以加大对品牌建设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推动品牌建设深入开展。

2.培育引进产业龙头,增强主导产业发展动能

龙头企业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自身贡献率和整体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龙头企业越多,产业链就越丰富,产业的带动性就越强,产业集群辐射力就越大。对比先进地区,龙头企业偏少是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短板,立足当下应加大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

以智能家电产业为例,美的冰箱生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效果初显,在持续支持美的冰箱做大做强的同时,一是要积极培育新建投产的美的洗衣机和空调两大家电产品生产企业,二是要进一步聚焦头部企业,在充分发挥美的、华意等已入住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的同时,从海尔、海信、康佳、TCL等国内智能家电头部企业生产基地布局来找主机厂商招引目标,重点应以在湖北或周边尚未布局的海信、西门子、TCL、创维等作为招引目标,争取实现智能家电产业头部企业均衡发展。三是要聚焦储水式电热水器、净水器、微蒸烤一体机、洗碗机、吸尘器、电饭煲、电子坐便器等畅销的生活电器产品,以品牌和市场份额靠前的生活电器生产厂商作为引进和培育目标,补齐生活家电产业短板,强化家电产业集群。

3.攻关产业链薄弱环节,夯实优势产业配套基础

一是立足完善优势产业链,从强链补链角度出发,聚焦本地基础薄弱的配套环节,有针对性的引进龙头企业所需的配套企业。二是立足提升本地配套率,鼓励本地有实力的关联产品企业跨产业为龙头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拓宽本地企业下游市场范围,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三是立足提高主导产业整体附加值,重点引进和培育主导产业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融资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引导本地资本参与市场需求总量巨大的通用性核心零部件项目建设,重点引入广泛覆盖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智能芯片、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服务于本土企业的同时辐射华中乃至全国。

4.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主导产业聚集度

充分发挥各功能区和工业园区产业承接平台作用,进一步承接发展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带动辐射区相关产业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深加工两个较为典型的优势产业为例:

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依托恒隆集团、中联重科、法雷奥、美标、伟速达等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充分发挥专用车制造基础优势条件,重点承接发展军工装备、建筑、电力、物流装卸等领域专用车辆项目,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突破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以小胡鸭、旭乐食品、金鲤鱼食品、万福祥米业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承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水产加工、畜禽加工、生物饲料及果蔬饮品等产业;依托量大质优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

二、强化整体产业承载能力

1.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工业园区管理活力

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及运营方式,建立产业园区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通过与产业园区头部企业或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合作,或引进市场化专业运营主体,负责产业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投融资等工作。支持当前产业园区运营主体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区。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园区服务功能

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荆州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培育是重中之重。因此,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要有超前思维,要摒弃“走一步看一步”的慵懒思想,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强化对各功能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布局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在全面推动5G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同时,加速光纤网络扩容,部署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区域发展竞争优势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持续引导全市各职能部门深刻理解和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创新为着力点,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投融资平台、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抓住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区领跑,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重点工程有利契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疫后重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主动对标并学习全省乃至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地区先进经验,结合当前部分行政审批流程有待进一步改革、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政企沟通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不足,重点从优化政务流程、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等方面,梳理并制定《营商环境补短板清单》和《营商环境评价反馈问题整改清单》,明确优化营商环境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主体部门、责任领导及具体责任人,严格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切实持续增强全市职能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效,全力以赴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让营商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

三、精准聚焦产业转移

1.深度融入大武汉。抓住省委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布局的机遇,抢抓“宜荆荆”都市群建设契机,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人力资源及生产要素等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主动承接武汉非省会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积极搭建高效沟通平台,推进与武汉进行产业“双向转移”。在支持武汉发展“总部经济”的同时,积极重点承接其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优质企业的生产、配套等产业扩散。

2.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对接湖北、浙江两省发改委签订的《承接产业转移结对合作框架协议》,深挖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有关资源,争取试验区拟转移项目进区落地。同时重点开发浙江、江苏拟转移企业较为集中的精细化工、服装轻工、智能制造、机械设备、工程机械等产业资源,探索园区共建、共享和产业链共建模式,争取项目实质性落地,打造合作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重点对接珠三角地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承接珠三角地区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转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园区现有主要产业产业链布局优化,大力推进沙市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4.主动对接京津冀地区。充分借助中央支持湖北“疫后重振”政策导向,结合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机遇,重点攻关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重点关注天津、河北部分重工业转移的需求,力争引进优质重工业企业。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