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关于推进荆州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建议
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 | 发布时间:2023-08-08 16:09

中国农工民主党荆州市委员会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示范样板。根据湖北省政府颁布实施的《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要求,荆州市应在2024年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荆州市目前正在向后工业化过渡,处于经济、科技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进入聚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的攻坚期,更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为在“十四五”期间和今后更长的一个时期应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提升荆州城市形象,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就推进荆州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议如下:

一、统筹荆州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带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始终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国之大者”,立足长江中游战略定位,紧盯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湿则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类区域规划中,大力开展生物环境修复,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把土壤、水体、农田和乡村景观等生物多样性作为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和管护的评价指标,避免机械对待,减少硬质基础设施建设、单一化植被建设等工程项目。生态空间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尽量减少人为扰动。

二、推动绿色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好、实施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荆州市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和企业科学布局谋划,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推进企业进园区工作;全面完成各化工园区扩规环境评估和治理;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广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的试点经验,打造“一城三区”绿色制造体系和荆州长江绿色造纸示范区。

三、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大战略

深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理念。依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确保长江荆州段绿色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崛起,是“当好领头雁、建设示范区”的必由之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定不移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主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新体系,以生态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着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新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举措推进光伏发电系统建设。抓住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这个“牛鼻子”,推动长江流域和洞庭湖(补给区)流域协同保护,全面改善江汉平原水生态环境质量。

四、推进城乡共治,统筹推进城镇绿色发展和乡村绿色振兴

推进绿色新型城镇化。高度重视城镇服务业和居民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完善服务业尤其是餐饮、物流等高污染服务业环境标准,加强对服务业环境污染的管控;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拓展已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范围,基本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

五、加强空间管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精准管制

将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管控分区融入荆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积极参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空间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精细化、系统化水平,准确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等空间信息,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区域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动引领和积极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适应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的生态环境空间治理模式,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协调;在空间规划的指导下推进退耕还林、还湖、“绿满荆楚”等工作,提高生态空间质量,进一步优化、完善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

六、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建立生态建设制度。

一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通过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弘扬生态文化内涵,提高生态文化品位,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水文化、水生态”“尚义求真”等传统文化理念,呼吁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二是打造我市特色生态文化。依托荆州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纪南文旅区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深化历史文化产品体验;依托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文化品牌,提升漆器文化内涵;全力加快石油科技城建设,加快石油科技文化展示、研发设计、成果孵化、科教创意产业等功能区建设。三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生态教育,确定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织和社会各界在生态教育、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等“生态文明”重要环节中的职责和义务,明晰社会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京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