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荆州市委员会
专精特新企业因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型特点,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深入对接省级战略,扶持一批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专精特新企业规模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2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分布区域和行业特征分明。43.7%的专精特新企业位于主城区。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行业87家,占比35.5%,轻工建材行业53家、占比21.6%,医药化工行业47家、占比19.2%。形成了对“4611”产业的有效支撑。全市24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中,有236家企业属于“4611”现代产业体系,这些企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部分企业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外排名前列,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普惠型政策不足。在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上市培育、外向型发展等方面政策较为单一。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鄂政办发〔2023〕13号)政策落地情况与企业期望还有差距。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数字化转型等与中省政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在0.5%—2%之间,一些营收高、效益好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未达到3%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条件。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缺少核心竞争力。三是专精特新类型“偏科”。与省内周边城市相比,我市2023年新申报第五批国家级“小巨人”通过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数量偏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从类型上看存在“偏科”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较少,支撑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培育的行业高技术服务业数量不足。
建议:各级政府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当做现有产业升级发展的主要抓手,久久为功,抓住不放。
一、为专精特新企业生产要素赋能
1.强化金融扶持。完善专精特新专项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产品。引导对接资本市场,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和服务,对企业实施增资扩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特别是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方面要鼓励银行等金融行业解放思想,更大力度,更有担当。
2.强化要素供给。从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支持。筹措、用好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后期发展中给予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为企业发展预留足够发展空间。
3.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将专精特新企业列入人才政策体系重点支持范围,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支持企业精准引入优秀人才,政府要为企业人才的吃、住、行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保障,确保引进来,留得住。
二、为专精特新企业增强竞争力赋能
1.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激活创新能力。提供低成本的办公场地和共享资源,吸引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入驻开展技术创新。引导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举办创业大赛、创新峰会等活动,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
2.打造数字化发展环境,跟上时代发展要求。聘请数字化领域专家、服务商等,无偿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应用诊断等服务。
3.打造社会影响力,扬名声,开眼界。引导企业以品牌建设引领质量提升。组织企业参与国际性展会、洽谈国际合作项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为专精特新企业优化供应链赋能
1.搭建开放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间开展开放式创新,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享资源、信息和技术,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2.实施集群发展工程。支持国家“小巨人”企业专注于主营业务,发挥其产业链环节中的优势地位,带动下游联动,形成大中小融通发展格局。
3.构建“链”接渠道。精准引导重点培育库内的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开展技术攻关、专利突破,持续在产业领域、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创造较高技术含量或附加值。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 鄂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