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抢抓新能源发展先机优化石油装备产业生态链
信息来源:荆州政协 | 发布时间:2024-06-04 08:34

民建荆州市委员会


荆州是省内唯一石油装备产业集中之地,先后获批国家火炬荆州油气钻采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石油钻采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四机、四机赛瓦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是我市461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规上企业130余家,工业总产值约230亿元。悠久的发展历史、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国家能源绿色转型政策的加持,为我市抢抓新能源发展先机、优化石油装备产业生态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我市石油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科研支撑不足。我市原有与石油装备产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中,仅存长江大学录井研究院,流失的科研院所及企业多为石油工业上游油田公司的战略部门。石化机械在荆三座工厂为工程服务公司,很难承接到三桶油实质性科技项目。

二是产业链发展不够。部分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交流合作少,存在排斥或竞争,对产业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现有产业链中缺乏规模化的材料锻压企业,次级原材料供应依赖外地企业,导致成本高,竞争处于劣势。高水平的热处理企业和高端热处理工艺的缺乏,严重影响石油装备的质量和成本。

三是前瞻性谋划不足。双碳政策以来,缺乏对石油工业转型发展研究,氢能源工业的基础条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为了拓展生存空间,部分企业在产品销售占比越来越小的影响下,不得不尝试新的产品出路(如以租代售、完全租赁、直接参与油服市场等)。

二、我市石油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科技研发水平。一是广泛招引物探性质研究院所,争取得到三桶油实质性产业扶持和产业布局。借助物探企业和研究院所建设算力、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科学平台之际,推动城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争取油田单位在荆设立培训中心。争取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石油管理局油田公司、工程公司等机构的培训中心充实大学城建设,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打造学术交流服务平台。利用区位优势对接承办石油行业论坛、学术会议、装备会展、大型商务活动等,推动荆州成为阿拉伯语系、俄语系地区、中亚国家能源领域的装备基地集散中心和能源科技策源地。

(二)夯实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共建长江大学录井研究院。该院主要进行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井位设计工作,是我市唯一的物探与开采领域研究机构,可深度融入油田研究机构,建议由荆州市与长江大学共商共建共享,争取国家重大专项基金注入并孵化出其他研究机构。二是推动实现重点企业整合提升。赛瓦公司培养了一些配套企业,为地方输出了很好的管理经验,创造了工业生产模式,即平台做市场、研发和总装,配套工厂由一个核心工厂加若干外围工厂组成专业制造群。建议政府投资的平台公司与石化机械公司商谈合作,支持赛瓦公司混改为荆州地方企业,并推动上市。

(三)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一是围绕共性技术研究,支持技术攻关。建议经信部门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向行业内企业征集可控震源车维修与国产化、VSP垂直井下微地震车研制、检波器维护与开发制造等新项目,培育产业链新增长点,为招引的物探研究院所与企业服务。二是加大招商力度,补齐产业链短板。制定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参与招商引资,补齐产业链中的高端热处理企业和原材料锻压企业,鼓励本地既有的石油机械企业与高端热处理企业和原材料锻压企业发展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发挥产业基金带动引领作用。通过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拉动,帮扶选定的领军企业发展,在不干涉企业具体经营的前提下突破性发展软硬环境,构建环领军企业的零部件供应链,支持中小企业配套发展。

(四)制定新能源产业规划。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建议通过石油行业协会,组建石油机械技术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编制荆州石油机械标准,全域范围的企业产品抱团取暖;形成内部交易规则,解决企业的产业链供应矛盾。二是制定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石油机械核心技术是做与高压流体相关的管理技术和装备技术,转型到氢能源领域和碳捕集利用与储存领域有深厚基础和密切关联,深挖我市在氢能领域的资源条件,在规划指引、产业推动下,引领石油产业链发展。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 鄂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