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之声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信息来源:荆州政协 | 发布时间:2024-06-04 08:35

民建荆州市委员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等特点,不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还为经济注入新动力,现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荆州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基本情况

1.强化政策引导。先后出台了《荆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荆州市工业企业技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和办法,正在加紧编制实施“四大工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战略新兴产业选择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项目抓手。

2.重点领域持续推进。我市近年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实施“技改提能、制造换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十四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

3.产业支撑有力。加快“数字荆州”建设,不断提升政务云服务能力,拓展了惠企直达服务。先后印发了《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支持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园区5G通信基础设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大力支持5G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企业运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企业智改数转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行业为切入点,引导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建平台。

二、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势头渐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支柱产业不强、全产业链不全、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错配、科技创新活动不畅等,进而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建议

(一)加强企业分类指导,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可以根据企业自身优劣势和所处周期,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一是对最具优势的产业优先发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份额领先、具有重大技术专利的企业或项目进行重点推进、优先扶持,帮助重点企业逐渐变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为我市最稳定增长的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且存在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如四机赛瓦、五方光电、红叶针织等,可以作为重点产业进行优先发展。二是对有增长潜力的产业提速换挡,实行产业倍增计划,提升产业效率和规模。软件信息产业虽然在规模、竞争能力、技术创新等方面还不很突出,但已形成规模,有很大发展潜力,可以创建软件科技产业园,通过政府采购、消费者购买补贴等方式培育市场有效需求,促进产业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还可以利用现有企业进行产业链招商,以促进相关企业间的集聚,提升产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三是对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关注的行业,以政府统筹为主,逐步形成覆盖上中下游、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及氢能、光伏产业是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未来新兴产业,支撑着国家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也是当前我市重点扶持产业。政府在《荆州市能源保障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基础目标上尽快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制定产业引进和扶持政策,指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现有企业也要抓住机遇,提高市场识别能力,根据多元化市场需求,不断提供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

(二)集聚创新发展要素,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可以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创新机制和创新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优势,聚焦社会需求,加强企业发展规划引领。鼓励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克服制约创新的因素,集中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企业何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如何创新,职能部门需要做详细、全面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创新计划,分析项目可行性,对项目进行合理预算。二是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做好引导技术升级服务。积极发挥政府对资源的调配作用,加强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协助企业做好创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成立优势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院所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三是调动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可以开展创新人才培训活动、研发交流会、创新成果奖励、创新文化宣传等,提高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企业的快速转型。

(三)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应用研究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是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建立创新服务中心,设置在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网、一门、一窗”办理,统一行驶创新审批服务权限,推动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融合发展,降低企业开展创新的准入门槛,帮助企业更便捷地完成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审批。二是制定地方产品标准与扶持政策,促进产业链衔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地方产品标准及相关制度、方案制定的建设步伐,尽快规划、落实鼓励扶持政策,推动各产业链间紧密衔接,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逐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三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化企业创新能力。企业要转换企业经营思路,积极接触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引入股权投资,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加强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形成以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格局,解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后顾之忧,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益。




打印| 关闭
0

地址:荆州市荆州区荆东路54号 邮政编码:434000

版权所有:荆州市政协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鄂ICP备12009254-1号 鄂公网安备42100302000031号